中文 / EN
导航
资讯 公告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 > 资讯

微纳加工核心工艺 | 晶圆刻蚀的历史发展脉络

发布时间:2025-08-28 17:25:56

晶圆刻蚀是半导体制造核心工艺,用于在晶圆表面精准去除材料以形成微纳结构,其历史发展与半导体技术进步紧密相连,以下为你介绍其发展脉络:

 

早期探索阶段(20世纪50 - 60年代)

 

技术起源20世纪50年代半导体产业起步,晶体管发明后开始探索微纳加工技术。早期刻蚀方法简单,主要是化学腐蚀,利用化学溶液与晶圆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来去除不需要的部分。

   

局限性:化学腐蚀缺乏方向性,各向同性刻蚀会导致横向和纵向同时腐蚀,难以制造精细图形,难以满足晶体管不断缩小尺寸的需求。

 

技术突破阶段(20世纪70 - 80年代)

 

等离子刻蚀引入20世纪70年代,等离子刻蚀技术出现,利用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与晶圆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刻蚀。它提高了刻蚀速率和选择性,且可通过调节等离子体参数控制刻蚀过程。

 

干法刻蚀发展80年代,干法刻蚀技术逐渐成熟,相比传统化学湿法刻蚀,干法刻蚀具有各向异性刻蚀能力,能精确控制图形轮廓,满足大规模集成电路对精细图形加工的要求,成为主流刻蚀技术。

 

高精度发展阶段(20世纪90年代 - 21世纪初)

 

刻蚀精度提升: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不断缩小,对刻蚀精度要求越来越高。此阶段通过改进刻蚀设备、优化工艺参数和采用新的刻蚀气体,实现了更高精度的刻蚀,能够制造出更小尺寸的半导体器件。

 

先进刻蚀技术涌现:出现了反应离子刻蚀(RIE)、深反应离子刻蚀(DRIE)等先进刻蚀技术。DRIE技术可实现高深宽比的深槽和通孔刻蚀,满足了微机电系统(MEMS)和3D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需求。

 

多元化与智能化阶段(21世纪初至今)

 

多元化技术发展:为适应不同材料和器件的刻蚀需求,发展出了多种特殊刻蚀技术,如原子层刻蚀(ALE),能实现原子级精度的刻蚀,满足先进半导体工艺对极致精度的要求;极紫外(EUV)光刻配套的刻蚀技术也不断发展,以配合更小尺寸的光刻图形转移。

 

智能化与自动化:结合先进的传感器、控制系统和数据分析算法,实现刻蚀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自动调整,提高刻蚀工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

推荐文章MORE
  • 微纳加工平台现状和展望

    微纳加工

  • 微纳加工依靠MEMS发展而发展迅猛

    微纳加工

  • 微纳加工模式的好处

    微纳加工

  • 苏州原位芯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©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18093号-6 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439号  网站地图

  • 一键拨号

    业务咨询 小原

    13706139363

  • 在线留言